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新网柏林10月13日电 标题: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当代中国——专访德国汉学家史汉伟。中国网 马秀秀 记者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如何连接历史与当代?学术界如何讨论中国现代化?欧洲中国学生如何增进中欧之间的了解?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密特·格林策尔欢迎出席大会,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他说,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你就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当代中国。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欧洲中国研究的概况吗?您如何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史汉伟:欧洲中国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讨论中国。中国和当代中国都是过去的研究对象。不幸的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忽视历史而忽视现在。然而,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了解当代中国。这包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和早期技术发展的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长期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包括满语研究);以及对差异的理解——中国不同地区和世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现代的许多发展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先前冲突的一些领域仍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不仅包括增加与周边国家、国家的交往历史、各朝代的兴衰,还包括自唐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学术、官僚制度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等传统。而鸦片战争以来近两百年的种种经历,清晰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空间中。中新社记者:西方学界如何讨论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您对此有何观察?史汉伟:西方学界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存在分歧。尽管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解读为“追赶”过程,但中国更重要的国际地位tus不再被视为“追赶”,而是被误解为“威胁”。当前,一种“制度对立”在中国认识西方上占主导地位,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学术领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观点忽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国情。一些观点不但不欢迎中国的发展和发展,反而不把中国视为威胁。与此同时,人们也没有注意到一点:中国与其他现代国家一样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诸如此类关于中国的讨论,尽管在英语世界被广泛考虑,但一些学者注意到,公众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涵盖这些内容,他们没有看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同样的挑战。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历史视角,尤其是系统性的结构性问题。世世代代,这些都被忽视或越来越失望。欧洲可以从中国的应对和解决问题中学到很多东西,反之亦然。中新社记者:数字智能时代,中国留学欧洲面临哪些新变化?史汉伟:获取数据的便利给中国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着复制现有偏见的风险,从而抵消甚至完全避免新认知和观点的产生。因此,研究的自由依赖于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国际层面,多见解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参与与移除、适应与抵抗、个人愿景与国家规划/公共规划、个人信仰与“主流”之间的持续强化。“大量共识”往往很少受到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差异性和活力。 中新网记者:当前的学术环境对欧洲中国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史汉伟:这里不可能一概而论。但是欧洲一些媒体和政界人士对中国的孤立态度确实不利于中国人和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话题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障碍。尤其是“制度竞争”这一概念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立性,阻碍了相互学习和消费的实施。如果人们能够更积极地采取便秘意识,他们将获得大量的mgA认知。例如,在“代际契约”这一主题下,对各个领域(如养老金、护理、公共财政债务)相关问题进行多种展示,有助于产生更加鲜明的代际契约。生活图片。中新社记者:您认为,欧洲中国研究对于中欧相互促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史汉伟:中国欧洲研究和中国欧洲研究对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都非常重要。然而,双方都需要审视自己的独特性。无论涉及哪一方,做好保持一定客观距离看待问题的准备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个PU同样重要的是,对中国的具体、全面的了解需要纳入公众讨论并告知更多人。 。 2023年底,他将担任德国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高级教授。他广泛撰写并出版了十二本专着,涉及汉语、宗教、历史、文学、语言思维等多个方面。 (编辑:何欣)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备0400号)